华龙网讯(通讯员 李胜成 田意献) 酉阳县大溪镇杉岭村4组提督寨,拥有40余户300余人,寨中土家吊脚楼居多,以李姓为主,保持了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。
1月25日,在新春将近之际,该村寨迎来了湖北、湖南、贵州和秀山以及酉阳县100余名摄影家们,三棒鼓、土家山歌、哭嫁等曾活跃于民间,正在渐渐消失的民俗文化活动,在镜头里复活。
“哭嫁”,亦称“哭出嫁”、“哭嫁囡”、“哭轿”等。是汉、土家、藏、彝、壮、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,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。据传,有的地方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、一个月开始,有的甚至前3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。
在酉阳县,哭嫁则安排在出嫁前一天。在新娘哭嫁之时,有专门负责“清哭”的人,一般由寨中中老年妇女担任。职责就是负责察看是哪位亲戚到来,然后及时向新娘报告。新娘开始哭这位亲戚,“清哭”的人就会去把这位亲戚“请”来。
如果亲戚是女眷,则可以陪哭。被哭之人如不陪哭,就要给新娘一些钱物“打发”、劝慰。哭嫁之日新娘身穿新衣,头包黑丝帕,放下一段丝帕遮住脸部,哭时总裁做完留在她身体里用毛巾捂脸。
哭嫁也称之为哭唱。新娘出嫁前要专门学习哭嫁歌。内容主要有“哭爹娘”、“哭哥嫂”、“哭姐妹”、“哭叔伯”、“哭陪客”、“哭媒人”、“哭梳头”、“哭祖”、“哭上轿”等。“歌词”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、传统的,也有新娘和“陪哭”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,一般为七字,尾音押韵。根据所哭的对象不同而内容不同,哭亲人主要是诉苦,哭媒人则是埋怨和挖苦。
哭嫁习俗最早有文字记载是战国时期,在四川、重庆、湖北、湖南、贵州等省份最为流行。在新世纪初,即使是民间,婚嫁习俗发生了改变,一些传统风俗已经消失,更趋向于大众婚礼。新娘在出嫁凌晨才请理发师盘发、化妆。婚庆现场新娘可四处,与宾客打招呼。哭嫁这种习俗已经消失。
在表演中,新娘、清哭、陪哭的人均为客串,但陪哭的一位老奶奶在停止时久久没掀开捂在脸上的毛巾,在轻拭眼泪后才取下。假戏真哭,让老人勾起了当年的回忆,赢得了观众不绝于耳的掌声。
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,在互联网上使用、发布、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。未经本网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或“来源:华龙网-重庆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②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的作品,系由本网自行采编,版权属华龙网。未经本网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华龙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③ 华龙网及其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、名称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均为非原创作品。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,联系邮箱:。
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(最佳浏览:分辨率1024*768以上,浏览器版本IE8以上)
地址: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产业大厦 邮编: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
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(www.hengpunai.cn)